今年美利坚的一声枪响,不仅助力懂王坐上总统宝座,也让索尼脚踩着佳能和尼康等同行,站上了舆论的风口。 普利策奖得主下场带货,让大家见识了索尼在专业市场的硬实力。 今年6月,索尼在全球无反相机的销量位居榜首: 在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索尼的销量也是稳居第二,并且一次次冲击着老大哥佳能的宝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和佳能、尼康、宾得这些老牌相机厂商不一样,索尼在相机领域就是个后来者,一度被这些老前辈摁着头打。 但如今,索尼是如何巧妙逆袭的? 让天下没有好割的韭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无反之王索尼相机异军突起背后的商业故事。 1 索尼之所以能够逆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抓住了数字摄影的机会。 是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摄影浪潮不但没有击垮这些老厂牌,反而让它们借助数字技术完成了专业设备的小型化。 重新抓到了机会,和手机摄影错位竞争,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突破口,就是微单相机,也即无反相机市场的先机。 索尼如今的江湖地位,正是凭借微单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PS: 单反相机和无反相机是两种主流的数码相机类型;它们的区别在于—— 单反相机通常包含反光板、五棱镜和光学取景器结构,通常较大且重; 无反相机则不包含反光板,并通过电子取景器或屏幕取景,相对轻便;至于 微单相机,这个名称是索尼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注册使用的商标,专指索尼的无反相机,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和无反相机划等号,主要区别在于品牌和市场定位上的不同命名】 时间拉回2006年,这一年,索尼收购了老牌影像公司柯尼卡美能达的相机业务,拿到了单反相机的入场券。 是的,那个时候,索尼还有一个单反梦。 不巧的是,彼时,佳能、尼康和宾得等老牌厂商已经在单反相机市场大肆厮杀。 作为一个年轻后辈,索尼虽然也推出了多款单反相机,比如索尼α100、α700等,但在没有明显技术优势,也缺少镜头积累的情况下,始终没法和佳能等老前辈抗衡。 痛定思痛。 在单反相机市场挣扎了4年之后,索尼终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减少单反业务,转型冲击微单相机市场。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都知道,索尼赌对了。 但是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这个决定不亚于大D说要搞个新和联胜。 毕竟,那会微单相机还属于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 而且彼时单反相机一直“统治”着专业相机领域,在很多人看来,微单相机,那完全属于低端机型。 再加上,从单反相机切换到微单相机,意味着原有的镜头群很有可能会报废,还得从新梳理相机生产线......这个工程量和成本就不是一般大了。 种种原因,导致那些老牌相机厂商在微单相机领域的进展非常缓慢。 而这,恰恰给了索尼这个小年轻翻身的机会。 2010年,索尼推出了它心心念念的微单相机——NEX-3和NEX-5,也就是俗称的奶昔系列。 简单科普下: 和单反相机相比,微单相机由于不需要内置反光板和五棱镜等复杂的光学元件,所以体积通常更小,并且更加轻便。 甚至由于结构上的优势,可以实现一些单反相机难以做到的功能,例如微单相机内置的5轴防抖技术,可以减少手持拍摄时的相机震动,提高照片或视频的清晰度。 而单反相机因为本身复杂的机械结构,想实现类似的防抖功能会更加困难。 这个就是更后面的功能升级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细讲。 总而言之,索尼抓住了电子化的机会,降低了相机的体积和重量。 靠着轻便、小巧的优势以及较为时尚的颜值,NEX-3和NEX-5很快吸引了一批用户。 但是,作为索尼的试手作品,它们距离专业的单反相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所以,佳能、尼康们在看到索尼跑去折腾微单相机,这个全新的相机品类之后,虽然有点慌,但也没那么慌。 转头继续跑到单反相机市场打架去了。 于是,索尼开始了它的猥琐发育,2013年,索尼更是一口气发布了两款全画幅微单:A7和A7R。 在同行们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微单直接进入了全画幅时代。 这意味着,微单相机已经有资格挑战单反相机的统治地位了。 只不过,当时微单相机的整体技术还不够成熟,A7和A7R仍然有不少缺陷,比如对焦经常对不上主体,握持感差,续航拉跨等等。 同行们悬起来的心,又一次悄悄放下了。 而这中间的时间差,已经足以让索尼进行无数次的技术迭代,构建自己的护城河了。 2 抢占先机只是索尼得以逆袭的第一步。 实际上,在微单相机领域,索尼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它之前,松下和奥林巴斯都已经推出过微单相机。 但索尼凭什么能够快速发育起来呢? 很重要的一点,它们对于微单相机投入的资源和定位不太一样。 索尼是真的把宝压在了微单相机身上。 所以它在先天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依然把手头所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去填补自己的短板。 比如说,镜头。 在推出第一代E卡口微单相机NEX-3和NEX-5之后,索尼原先用于单反相机的A卡口镜头,由于法兰距及电子接口等的差异,其实已经不通用了。 这就给索尼当时本就不丰富的镜头群雪上加霜。 问题是,在收购柯尼卡美能达相机业务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索尼已经积累了一大批A卡口镜头。 如果能够把这些存货利用起来,那索尼不但可以再挣一笔,而且还能弥补自己和佳能们在镜头群方面的差距。 于是,在NEX-3和NEX-5推出不久,索尼很快就推出了第一代转接环技术,让A卡口镜头能够适配E卡口的NEX系列相机。 不仅如此,索尼还做了非常鸡贼的一点—— 那就是开放自己的镜头卡口协议,允许第三方镜头制造商为索尼相机生产兼容镜头。 要知道,那会像佳能这些老牌相机厂商已经拥有非常丰富且成熟的镜头群,包括EF镜头、EF-S镜头等等,基本上能够满足从普通用户到专业摄影师的各式需求。 凭索尼自己的产能和技术实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它们的。 但是通过和腾龙以及蔡司等厂商的合作,索尼迅速丰富了自己的镜头生态,渐渐拥有了和佳能们一战的实力。 3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技术”问题,索尼也没落下。 前面提到,索尼直到第一代全画幅微单A7和A7R推出时,对焦技术仍然不大行。 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索尼虽然可能没学过这句装逼必备语录,但行动上还是一致的。 背地里一直琢磨着怎么把对焦技术给提升一下。 所以当佳能和尼康们在单反市场打成一片的时候,索尼早已经悄悄将自己的对焦技术迭代了无数个版本: 像是相位检测对焦、眼部对焦、全像素对焦乃至AI智能芯片的引入等等。 像前段时间爆火的A9M3,都已经迭代到759个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了: 没有人比索尼更懂猥琐发育。 而且,索尼不光自己埋头苦干,有时候,也会和别人交换一点小专利。 比如Aptina,这家知名的CMOS成像公司就曾和索尼达成过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靠着这一步步的积累,索尼渐渐在相机的自动对焦、防抖以及图像传感器等技术方面跑到了第一梯队。 而且大家也看到了,这些年,虽然有很多人经常吐槽索尼刀法精湛,但这一刀刀下来,索尼从相机到镜头的生态已经变得极其丰富。 从入门级APS-C画幅a6000系列,到全画幅速度旗舰机型α9系列,以及主打视频创作的ZV系列等系列相机。 再加上从GM系列到G系列、E系列,以及腾龙、适马等大量副厂镜头。 索尼渐渐活成了曾经羡慕的佳能们的样子。 而这些,恰恰是其他厂商很难跨越的一道护城河。 4 另外,这些年智能手机技术飞速发展。 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让视频内容消费迎来了爆炸性增长,而且比较反直觉的是,它还进一步推动了专业设备的消费。 虽然手机如今经常会被拿来和相机做比较,并且它的摄影能力也确实在一步步向相机靠近,拍照和录像功能变得越来越好用。 但俗话说,底大一级压死人。 不可否认的是,一旦涉及到更加专业的领域,或者对画质有更高要求的情况下,相机依然是很多人的最终选择。 起码在目前,微型化还是兼顾不了高品质。 很多人觉得手机是在压缩专业相机的市场份额,但是另外一个层面,手机移动互联网衍生出网红经济其实带动了整个摄影器材市场的繁荣。 它俩最多属于“相爱相杀”。 这是索尼得以飞速发展的另一面。 只不过,这一点并不足以让索尼们放松警惕。 这些年,不少手机厂商也会和专业相机品牌合作。 比如小米和徕卡,OPPO与哈苏等,智能手机与专业摄影器材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 这既是它们彼此的机遇,但对于传统相机品牌来说,未来,也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